Confrontation, Marina Abramović, Rhythm 0, 1974

關於行為藝術,我一直不知道該從何下筆才是對的。

藝術這樣東西,對於我來說他的範圍很廣,也沒有任何一個標準來判定「何為藝術」。
它從古典藝術一直到當代藝術,概念藝術到行為藝術,具體藝術到抽象藝術,
他們都被稱為藝術,其中並無分好壞,無分上下,無論美醜,誰入流、誰不入流

就看觀着用什麼樣的心態去看這些東西,
每個人擁有不同的價值觀、生長背景、生活經驗,所以對於任何人事物的見解都不見得相同,
當人們用自己的眼光再看待事物時裡面總會參雜着自己的思想和觀念,
所以再看一件作品或是一段文字的時候,便賦予了它某些意義,也就是將自身的想法灌入在其中,
這時,作品就成了一面鏡子,你在裡面看到了什麼,正是你心裡真正所想的自己,
你所看到以及你感覺到的,可能是你執著的、喜歡的、嚮往的甚至是厭惡而想避而遠之的,
藝術品是一面讓你瞭解你自己內心深處的鏡子。
同時它也是藝術家表現自我想法或是他們與社會之間,關係互動的方式。

既然它對我來說是個這樣的存在,若在要討論它形式上的定義,也就略顯得無義了


行為藝術是指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由個人或群體行為構成的一門藝術。
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於歐洲的現代藝術形態之一。
行為藝術必須包含以下4項基本元素,
除此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時間,地點,行為藝術者的身體,以及與觀眾的交流。
﹣維基百科



今天要介紹的一位是現年64歲的Marina Abramović自稱「行為藝術之母」, 
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行為藝術家之一,
從上世紀70年代起,她就以自己的身體為媒介,探尋著表演者與觀眾的關係, 挑戰身體和精神的極限
 她的創作大量且驚世駭俗,曾與骷髏同睡,將鞭子、手槍交給觀眾對她任意處置等,還多次差點因表演喪命,
引起相當大的震憾。這些看似癲狂的行為,其實與她的成長歷程有很大的關係。
出生於南斯拉夫的她,父母都是共産黨遊擊隊員,母親的軍事化教育讓親子關係冰冷而僵化,
對母愛的缺憾成了她不能掙脫的心結,許多作品都隱含對母親強權的無聲抗議。

那時,直到她29歲,母親還要求她不得在晚上10時後外出
那時候,已經在實踐行為藝術的她,所有的表演都是在晚上10時前進行
「可以想像嗎? 我割傷自己、抽打自己、焚燒自己、幾乎在火中喪命,這些都是在晚上10時前完成的」

其中她的作品創作可以大概分為三個時期

 1972-1975
從早期單純以身體為媒介挑戰身心極限的一係列嘗試

1976-1989
到後來結識德國藝術家烏維·賴斯潘(Uwe Laysiepen,簡稱烏雷Ulay)
開始兩人長達十二年的合作夥伴和情侶關係

1990年至今
再到離開烏雷(Ulay)後嘗試將行為藝術與其他藝術媒介更廣泛地相融合的新的獨立性探索



從1973年起, Marina Abramović即開始了以身體為媒介的試驗作品, 
這一時期的代表作為<韻律系列>(Rhythms1973–74).

而其中最為讓人驚艷的是她於1974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表演的<韻律0>. 
這件作品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不僅體現在藝術理論界,
更是人類學、倫理學、群體生態學、行為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和政治社會學中的經典範本

在<韻律0>的這項表演中

她在房間貼出告示,准許觀眾隨意挑選桌上的72種物件與藝術家進行強迫性身體接觸
在這72件物品中,有玫瑰、蜂蜜、匍萄、蘋果等令人愉快的東西
也有剪刀、匕首、十字弓、灌腸器等危險的器具
其中甚至有一把裝有一顆子彈的手槍
在整個表演過程中,Abramović把自己麻醉後靜坐,讓觀眾掌握所有權力

這個表演歷時6小時,在這個過程中,觀眾發現Abramović真的對任何舉動都毫無抵抗時
便漸漸大膽行使起了他們被賦予的權力,她的衣服被全部剪碎
有人在她身上劃下傷口、有人將玫瑰猛然刺入到她腹中
 有位觀眾甚至拿起那上了一顆子彈的手槍,欲扣下扳機----
這是藝術家最接近死亡的時刻,直到另一位觀眾驚恐不已地將手槍奪走
在被施暴的過程中,藝術家眼中漸漸充盈了淚水,心中充滿了恐懼
然而她的身體無法做出任何反應
她清醒地意識到:「 他們真的可以對我做任何事情」

麻醉結束後,Abramović從椅子上站起
帶著累累傷痕,雙眼含淚,她緩緩走向觀眾,用目光對他們進行無聲的控訴
面對藝術家那憤怒悲傷的眼睛,現場觀眾反倒恐懼了起來,他們紛紛後退,然後開始四散逃跑

Abramović在後來的訪談中說道: 「這次經歷令我發現, 如果你將全部決定權交諸公眾, 那麼你離死也就不遠了.」
(What I learned was that… if you leave it up to the audience, they can kill you.)



「凡是人類做過的行為,無論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只要在面臨適當或不適當的壓力下,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做得出來」

這是一個國外的行為及心理研究人員在一次的實驗中得到的結論。
那次的實驗室這樣的,他們找來各個不同年齡、職業的男男女女
在桌上擺著實驗的小白鼠和刀具,研究員要求他們把小白鼠的頭給砍下來
每個人在一開始的時候都先是驚訝再來是發怒
吼叫著「為什麼要我做這種事」研究人員開始用言語威脅甚至強迫他們必須這麼做
最後有80%以上的人在這樣的壓力下砍斷了小白鼠的頭,剩下的人,不管怎麼樣也不肯下手,最後離開。

與這次表演的內容看起來雖然一個是個體被動另一個是主動的
但實質上能看出來的是人們對於道德良心是多麼的脆弱且不堪一擊。

當人知道自己被賦予絕對的權利、地位和自由能做任何事情的時候,
以及群體都在做這些暴力的事情的時候,那些人們平時闡揚的「道德倫理」至高無尚的觀念會隨著時間逐漸地崩解。
其中你能看到的一:是群眾的效應,當一堆人都在做同樣事情的時候
你也跟著做,這會讓你覺得有安全和歸屬感,並能將原本不對的事情看成對的,因為大家都在這麼做。
二是:「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敗」這樣的一個過程

後來想想,在這項藝術表演之中明明桌上也放有「蜂蜜、玫瑰」等美好的事物,
卻無人特意地提及且被拿出來討論?而越演到後來,觀眾更是用激烈且殘忍的手段對待。
「惡,永遠是在挑戰人類道德的極限,而平時被教導被期望該遵守優良規範的人類,其實在潛意識之中存在着暴虐」
有趣的是,那些關於負向的東西最容易受人注目和討論
打開報章雜誌關於「殺人、虐待、性侵、戰爭…」往往佔了最多的版面。
在研究心理學的文獻之中
研究正向心理學和負向(變態)心理學的文獻比例是「1 : 21」
由此看來負向心理這個部分是被大家廣為感興趣和認為有價值的研究。
(是到近幾十年,人們才開始注重正向心理學)


叔本華:「意念始於痛苦,所以美是一場悲劇」
這樣說來,人們的喜好多過於此,看來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Comments are closed.